What is Gaiwan, the Past and Present
一、盖碗的定义:
在中国的茶具历史上,盖碗是一类年轻且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器物。
我们现在常见的盖碗一般有两种形制:第一种:在陈宗懋院士的《中国茶叶大辞典》中将盖碗解释为“炊具,多见瓷质,上配盖下配茶托,茶托隔热便于持饮”。这里描述的是上有盖,下有托,中有碗的三件式盖碗形制,盖为“天”、碗为“人”、托为“地”,寓意
“天、地、人”三才。此类盖碗又称三才杯,取“三才者,天地人”之意。还有一种盖碗的样式,是碗盖两件式——只有盖和碗,在《中国古陶瓷图典》中这样解释:盖碗,带盖的小碗,茶具,流行于清。
不管是碗、盖两部分组成的盖碗,还是碗、盖、托三件组成的盖碗,在茶事活动中都以满足人们冲泡,品茶的需求。
这里需要提出碗上加盖的器物组合汉代就有,之后历朝历代皆有食器或储物器盖碗,他
们在造型和功能上与盖罐甚至锅釜有重叠,这类器物也称盖碗。与我们日常使用和提及的
“盖碗”茶具,在造型上有相似之处,在装饰和材料上没有明显区别,但尺寸和用途差异显著。
二、盖碗的发展演变
盖碗的演变经历从单一的碗,到碗和底托的组合,最后到盖、碗、托的组成形式,从古
人的供单人使用,每人一只盖碗喝茶,到今天盖碗不仅可以单人饮用,也可以作为主泡器具。
那么在这一部分,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盖碗的发展演变。
- 汉代出现:单一的碗的形态
自汉出现茶具之后,茶具成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用具还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, 汉代
以后,一直到唐代,食具与饮具之间没有太严格的界限,大部分情况下,两者是共用的,就是我们会说那时是饮食同源。
而同为饮具的酒具与茶具,两者的共用时间更长,汉时代人们的饮茶习惯还比较粗放,没有形成茶文化体系,所以对喝茶的要求,对茶具的需求都还比较低级,所以那时候只需要一个碗就能完成喝茶这个动作,同样喝茶的碗呈现的形态还相对简单粗糙,还只是以一个单一的碗的形态出现。
- 唐朝,碗的底托开始出现
在唐朝陆羽《茶经》中记载了20多种茶具,由此可以看出唐代的茶具已经出现并且配备齐全,茶具已经不再是那个饮食同源的阶段,而是拥有独立体系。
唐代茶文化盛行,促进了盏托在这个时期形成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在唐代,流行的饮茶
方式是煮茶,就是将茶叶做成茶团,饮用时把茶团捣碎加入姜碎、桔皮、盐等调料一起煎煮。煮茶后要进行分茶,而煮饮的茶温度较高,直接用茶盏喝茶容易烫伤,盏托的出现就作为茶碗的附件被人们使用。
带盏托的茶碗一方面可以使递茶之人不直接接触茶碗,避免直接端拿茶碗的烫手问题,另一方面,显示传递茶碗时对用茶人的尊重和恭敬,显现了等级和尊卑以及中国特有的饮茶礼仪和文化。
在宋朝的《演繁露》里记载了盏托被创作出来的故事:托盏始于唐,前世无所有也。崔
宁女饮茶,病盏热熨指,取碟子融蜡像盏足大小而环结其中,寘(zhì)盏于蜡,无所倾侧,因命工髹漆(xiū qī)为之。宁喜其为,名之曰托,遂行于世。
我们用白话文讲一下这个故事:建中年间,时任四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崔宁有一个女
儿,她在陪父亲饮茶的时候,觉得直接端茶盏非常烫手,于是就顺手拿了茶桌上装点心的一个碟子拖着,但是由于盏在碟中没有固定的位置,使用起来非常容易倾滑。这个女子非常聪明,为了解决茶盏在碟子中容易滑落的问题,她用蜡在碟子中央滴了环形,利用蜡冷却后凝固的特性,在碟子中间制作了一个固定的圆圈,把茶盏放进去之后刚好卡在小圆圈里,在使用时盏就稳固了。之后她吩咐工匠按照这个思路设计制作了可以长期使用的成品,盖碗中的底托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。
下图是现藏于苏州博物馆的五代秘色瓷莲花碗、盏托,1956年出土于苏州虎丘云岩寺。
碗外壁装饰浮雕状的莲花花瓣,茶碗容量较大,直口,即可以单独使用,又可架在盏托之上,于盏托上精美的仰莲纹相呼应,这件器具是五代秘色瓷中的精品,也是唐、五代时期盏托形制的代表。
- 宋代时茶盏造型改良
宋人饮茶流行点茶法,这时的茶盏沿袭五代风格,饱满稳重,线条柔和,器物显得高直挺拔,装饰简单,以素面为主,略显质朴,总体表现为实用性逐渐增强,器型简单明朗。
- 清代盖碗创制并流行
明代之后出现在茶盏和盏托之上增加盖子的现象,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出现呢?
根本原因是受到了人们饮茶习惯的改变,从功能上看,唐煮、宋点、元过渡、明瀹饮的茶法变化使得明代壶泡盏饮的茶具成为主流。
而盖碗茶具的出现就是在瀹饮法沿用至清代的背景下,以茶碗,茶盏为基础的新发展。
在清康熙年创烧用于泡饮的碗、盖两件式盖碗,田字秉先生在《中国工艺美术史》中写道:“康熙时期陶瓷造型,有的沿用旧式,有的加以改造发展为新品种,有的富有独创性,晚期创造了有盖碗,是专供饮茶用的。”
碗上增加盖子的设计,优化了单独碗、盏、杯的品饮功能。防尘保温之外,捏拿碗盖于碗中轻重刮拨,调节茶汤浓淡;饮茶时不揭盖,将其微调成半张半盒之态,茶汤徐徐入口,碗内茶叶阻于盖沿处,同时盖径小于碗径,盖入碗内,品饮倾斜时也免于滑落;碗盖起落之间,茶汤若隐若现,相较于茶盏的一览无余,更增添了国人起承转合的韵律。康熙乾隆年间的盖碗茶具资料十分丰富,尤其是乾隆年间的实物资料,不仅数量可观,在材料和装饰上也推陈出新。
今天许多博物馆在资料整理过程中,都将此类器物命名为盖碗,但此命名在这一时期尚未有官方明确的记载。
在乾隆《记事档》中,乾隆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,因皇帝比较欣赏唐英奉旨烧成的御制诗文三清茶盅,遂令“首领张玉传旨:照烧过御制诗茶吊样款再烧造八对。要红花红字白地茶吊四对,青花青字白地茶吊四对”,从这段话中可以发现现在被陈作三清盖碗的器物,在当时被称为“茶吊”。
后期有故宫清代制瓷官样图稿里写明“粉地五彩八吉祥盖碗样”、“照此样盖碗十对茶盅二十件”字样。
从这一官样画稿里,可作为以文字与图像对应方式明确“盖碗”官方名称和形制的证据。也可以知道此时盖碗茶具在清宫官样中形成定式。
这一时期以同治大婚用瓷、大雅斋用瓷,慈禧太后万寿庆典用瓷为代表的盖碗茶具数量颇丰,制作精巧,十分讲究。但造型和装饰僵化,功能较前代也无优化直到民国时期,盖碗才有了新的发展。
同时从清代的盖碗样式可以看出,这一时期的盖碗茶具多为盖、碗两件式的茶具样式,在使用中会有茶船,盏托用来盛放器具,区别于现在的三件套形式。
5、民国时推陈出新,民国碗、盖、托三件式
民国时期,在清代传统盖碗茶具继续生产的同时,景德镇推陈出新制作出独具特色的官盖,或可视作盖碗茶具形制上的新品种。
这是一类“有盖的茶碗,……民国10年前较为流行,且多为官府及富贵人家饮茶所用,故有官盖之谓……古今人多称之为盖缸,误以为是盛物之器。”
后在民国十年前后,创制一类被称作“饭贝”的,由盖、碗、托三件组成的盖碗茶具。 “民国10年前后景德镇创烧,称之为三头饭贝,为饮茶用具,民国时期几位畅销,……清代虽有盖碗,但无此三件器。上层社会饮茶多用官盖,民间则为渣胎碗”。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称作盖碗的三件套盖碗茶具,在民国时期名为“饭贝”器。
形制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:盖、碗组合基础上碗托的加入,形成固定的三件街头。碗托的功能同从古至今的盏托作用一样。三件式盖碗相比两件式盖碗更添了防烫的功能,便于端拿,茶汤溢出也有所承接。
鲁迅先生在《喝茶》一文中曾这样写道:"喝好茶,是要用盖碗的。于是用盖碗。果然,泡了之后,色清而味甘,微香而小苦,确是好茶叶。"
6、现代盖碗茶具的使用
现代茶事活动中,盖碗有两种常见用法,一是作为主泡器具,与茶壶的冲泡功能类似,与公道杯,品茗杯等茶具配合使用,茶叶冲泡好后,以盖滤茶将茶汤倒入公道杯后再依次分入品茗杯,在潮汕工夫茶中也将盖碗中的茶水直接斟入品茗杯。
另一种方式是将冲泡和品饮功能集于一身,是茶水不离盖碗,直接品饮的用法,这种喝茶方法多见于成都的“盖碗茶”,北京的老茶馆。
三、盖碗的造型与形态分析
盖碗的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,盖碗的形态和造型会根据实际使用时的反馈来不断调整。在这一部分,我们将解释盖,碗,托的造型
1、盖
盖子是盖碗茶具中的一个细节构件,与茶碗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,清代流行散茶冲泡后,具备美学价值也完美地兼顾了使用功能的盖碗逐渐流行。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盖碗的盖子便于清洗,不用像用壶冲泡茶叶时要担心茶叶堵塞壶孔的问题,盖子就像盖碗茶具的机关,可以控制茶汤的浓淡,控制茶叶的沉浮,可以调整出汤的速度。
在盖子的设计演变过程中出现过两种造型形式:一种是盖子的直径大于碗口的直径,盖子覆盖在碗沿之上,被称为“天盖地”式;这种款式的盖碗,有一个弊端,在放置时会出现盖子放置不稳导致滑落的现象,这种形制的盖碗并不适宜作为饮具,从使用功能的角度与我们定义和使用的盖碗茶具是不同的。
第二种类型“内嵌式”的盖子,一直被广泛流传延续使用到今天。“内嵌式”盖碗的盖子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容易滑落,茶客使用时只需将盖子留一个小口箅去茶渣,就可以方便地喝到茶汤。
碗盖的盖钮部分,也是发挥创意,凸显造型的地方,通常见到的盖钮是圈足形,也有实
心的几何形,花瓣形等等造型。
2、碗
碗是用来喝茶泡茶的主要器皿,既可以单独使用,又可以搭配底托和盖子组成盖碗茶具。
碗的造型,共性是大口,深弧壁,小圈足。宽大的碗口可以直接清楚地观察到茶叶茶汤在碗中的形态,从视觉上提供品鉴茶的优。深弧壁线条优美利于扩大容量,小圈足起到防烫的作用,既可以防烫手,也可防烫桌面。在这样的基础上,碗的局部又有变化,主要表现在口沿和碗身线条两个方面。
碗的口沿部分可以分直口式和撇口式两种。
日常使用过程中撇口式器型更常见。这种类型碗的特点是,碗口的直径略大于腹部直
径,碗沿微微向外弯曲,相较于直口式的平直,撇口的口沿弧度与唇部更好温和,品茶时茶水沁出更为顺畅、口感也更加舒适。
这样设计的特点还能防止手接触盖碗时被烫伤,向外弯曲的地方散热更快,更适合手抓
取。
碗身的弧度也有不同的造型,比如碗壁线条有内弧、外弧、折沿、折腰等,接近底部圈足处有弧形内收和内折的。碗的器型丰富,下图仅展示部分。
3、托
盏托的设计是“形式追随功能”的集中体现,碗(盏)下的托可承盏,喝茶时手托茶
盏,方便传递和端拿,也可以使递茶之人不直接接触茶碗,既避免了烫手问题,也更显示了对用茶人的尊重与恭敬。
至明清时期,这一时期高托口的盏托仍然存在,但出现了一种与前代差异较大的托。这种托是盖碗的一部分,高耸的托口已然不见,取代它的是一圈浅浅的月心来固定茶碗。
上图是清乾隆时期铜胎画珐琅丹凤带盘盖碗,碗身与盖绘制了凤穿牡丹纹,盘托为菊瓣式圆形,中心凸起的月心处做凹槽,以放置盖碗,这是宫廷御用铜胎画珐琅材质,画工精湛繁复,色彩浓艳富贵,显示了皇家气派。
清后期两件式的盖碗,从实用需求的角度出发,人们会加一个托,这种托因为造型有呈船形者被称为茶船,还有十字形、花瓣形,如意形等等。茶船用来放茶杯、茶壶等器物。
从下面的文字,可以一窥茶船的作用:
“清代顾张思 《土风录》卷五:“富贵家茶杯用托子,曰茶船。”
清代寂园叟《陶雅》中提到:“盏托,谓之茶船,明制如船,康雍小酒盏则托作圆形而不空其中。宋窑则空中矣。略如今制而颇朴拙也。”
又《饮流斋说瓷》中云:“承杯之器谓之盏托,亦谓之茶船,明制如舟。清初亦
然”。”
四、盖碗中的“天地人和”——内蕴升华
文人雅士在使用盏托、茶碗的过程中,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。盖碗被称作“三才
碗”、“三才杯”,三才指的是:天、地、人。出自《易传·系辞下》中“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,兼三才而两之,故六。六非它也,三才之道也。”盖为“天”、碗为
“人”、托为“地”、寓意“天、地、人”三才。
“天地人和”的说法,始见于《孙子兵法》:“道、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”从盖碗的设
计看,盖被碗包含,碗又被盏托包含,整个器物被囊括于盏托之中,好似万物滋长于天地间,……人在天地间,天涵之地载之,感受天地人和的美学境界。
在《老子》中有“人法地、地法天、天法道、道法自然”论及天、地、人与自然之道的关系,人以地为法则,地以天为法则,天以“道”为法则,“道”则纯任自然,以它自己的本来样子为法则。在不同的生存时空中,不同的“生命形态的人”,对“道”的认识和理解是不相同的。这即所谓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”高低不同的“生命形态的人”,智慧不一样,生活的空间、环境不一样,“道”的存在方式也不一样。
人与自然合为一体,是道家的主要思想,在《庄子》直言“天地人和”,原文是“天地人和,礼之用,和为贵,王之道,斯之美。”。将人置于天地之间,将人处于”和谐”与” 平和”的世界之中.它所阐述的是一种思想,更应该是一种境界.”天地人和”,传承于古而宣扬于今,坚守”中庸”之道,顺应社会发展,共建”和谐”与”和平”.更有”天时,地利,人和"之意。手里拿着“三才杯”,碗里装着草木,也契合茶字“人在草木间,孰能不喝茶”的意思。在草木天地间,寻找人与天地草木相和的自然之境。
二、盖碗的选择及使用技巧
在这一部分,我们简单介绍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盖碗,以及盖碗的使用技巧。
盖碗被称为茶界的“万能茶具”,泡绿茶、红茶、黄茶、白茶、普洱茶、黑茶,甚至你要的泡花茶都可以游刃有余,盖碗的出汤快慢和多少,全凭茶艺师的个人控制,真正可以做到无拘无束。所以用盖碗冲泡的最大优势,就是可以随心所欲控制茶汤的浓度、滋味,可以泡出自己想要的茶汤,既方便又实用,用好盖碗,就像你拿到了手动档的驾驶证。
1、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盖碗
盖碗的造型大体上都是相同的,组合元素无外乎“盖、碗、托”,但是盖碗的器型、花色、材料却可以有丰富的变化。
在花色上根据釉色的不同,有草木灰、天青、脂白、影青等;根据纹饰的不同也有手绘花鸟、祥云、梅兰竹菊等等。
根据材质的不同盖碗有瓷器、陶器、紫砂、玻璃等等;在瓷器里也有白瓷、青瓷、彩瓷、黑瓷等等。
在容量上:盖碗的大小有:100ML、110ML、120ML、150ML、300ML等等,在选择容量时既要根据茶水比例选择合适的盖碗,也要考虑喝茶的人数。那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盖碗呢?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。
您平时泡茶么?是天天泡还是一周泡一次,甚至一个月泡一次?您是有一定茶龄的老茶客还是刚学泡茶的新手,对使用盖碗的熟悉程度够不够?
作为新手小白,纵观所有茶叶的冲泡,更推荐使用撇口的白瓷盖碗。因为白瓷质感光洁,细腻。光滑的白瓷既方便观察汤色,又方便清洗。撇口的设计方便出水,也更方便拿捏。在大小上,选择适合自己手指的尺寸就好,初学者或者手腕力气较小的女孩子,不建议选择厚壁重型的盖碗。
至于其他的图案纹饰上,选择合自己眼缘的就好啦。
2、如何使用盖碗
现在盖碗的使用方法分几种,我们只介绍骏眉中国盖碗的使用。
首先在拿取时,选择“点抓法”,点”即用食指点住杯盖的盖纽,“抓”即食指与拇指抓住杯沿(成直径)。
这种拿法有三点需要注意:
第一点:开盖的角度要合适,过小会导致出水不顺畅,手持盖碗时间加长,过大会导致细碎叶片掉落,同时出水口开口过大,另一侧的开口也会过大,水蒸气冒出容易烫手。
第二点;食指按压盖钮力度要均匀,否则如果力量偏向一边,可能导致靠手心的一侧盖子翘起,冒出的水蒸气会烫手,甚至使得盖子滑落。
第三点:注意出水的角度。利用手腕的翻转,使得出水口垂直向下,顺畅的出水是流畅的瀑布状。